[山东青岛] 青岛五项目成国家智能制造试点 入选数量两年第一
来源站点:青岛网络电视台 发布时间:2016-07-20媒体转载数:2
近日,工信部公布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共有63个项目入围,涉及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青岛两家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榜上有名。至此,自2015年工信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来,青岛累计已有5个项目成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入选项目数连续两年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
青岛2016年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两个项目,分别是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绿色轮胎智能制造项目、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智能制造项目。2015年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三个项目,分别是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轮胎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海尔集团公司的家电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项目、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的服装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岛轮胎行业表现抢眼,连续两年均有轮胎企业项目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制造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青岛已经先行一步,确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三个五’行动,即培育5个互联网工业平台,打造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500条(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推动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和智能装备产业跨越发展。”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88-p-3/
长三角将成为我国智能制造聚集新高地
来源站点:新华网 转载媒体:OFweek激光网等 发布时间:2016-07-18媒体转载数:5
在长江中下游正遭受洪灾“洗礼”之时,一则好消息或将让人们心头“冷冷的冰雨”烟消云散,让人们看到了长三角久违的“阳光”。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十三五”时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成为我国装备制作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融合的桥头堡,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和我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瞄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带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危机感,长三角26城建群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在“中国制造2025”线路图指引下,长三角城市群不断摸索一体化机制,推进一体化进程、开展差异化竞争,力争实现智能制造业1+1〉2的效果。
据新华网7月13日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瞄准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五大任务。
《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将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能力。标志着新形势下,长三角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
.jpg)
在产业发展上,长三角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在智能制造大潮带来的机遇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
以最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大市浙江宁波为例,装备制造业作为该市第一大产业,2015年,该市规上装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95亿元,总量位居浙江全省首位。以此为基础,宁波的机器人产业风生水起,一大批机器人重点企业快速成长。去年,宁波机器人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40亿元,拥有伟立、柏同、大正等机器人本体制造和集成企业50余家,菲仕电机、中大力德、海天驱动等零部件制造企业10余家。
此外,宁波还积极搭建机器人展览交易市场,并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联合创建中国第一个基于创新基因的机器人学院,以控制器、减速器、伺服、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应用等为主攻方向,进而推动形成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长三角智能经济生态圈。
这只是长三角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践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长三角智能制造可以说是“遍地开花”。2013年9月,我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浦东的土地上从此崛起一块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在合肥、南京等地,除了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向深入推进,以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乘法”。在杭州,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特色平台已成为“双创”的重要阵地。
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长三角将聚焦改革的联动性,从“各自突进”向“区域联手”转变:不断深化产业对接。智能制造业上,长三角将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以及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智能技术及服务,最终形成集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和智能技术及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中国传动网编者认为,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下,长三角智能制造业从顶层设计到分步实施、深入推进,必将在产业融合上攻坚克难,一路高歌,长三角城市群必将在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更上一层楼。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77/
中国首款跟随式无人机曝光 登陆淘宝造物节秀黑科技
来源站点:中国周刊 转载媒体:网易新闻等 发布时间:2016-07-15媒体转载数:29
.png)
你是否有过自己一个人运动时,忽然想把这一刻记录下来的冲动?你是否曾经在大汗淋漓之后,想在第一时间分享给你的好友?你是否想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体验直播?
马上,就有一款新产品可以帮你实现这一切!而且,它还是一款无人机!
.jpg)
新兴科技创业公司斯凯智能正式推出中国第一款精确跟拍并直播的智能无人机——Skye Orbit,日前已通过智能硬件孵化与发行平台roobo科技正式登陆淘宝众筹。不同于目前其他的无人机,它圆形酷黑的外观、坚固的碳纤维结构、符合流体工程学的设计,都体现了独特追求与科技感。
惊喜还不仅仅在颜值上,Skye Orbit拥有强大的精确跟踪功能,使用者只需要带上追踪器,就可以享受解放双手如影随形的跟拍。目前斯凯智能已经获得国内外20多项专利,并与号称无人机界“达摩院”的西工大(西北工业大学)以及智能操作系统领域的“泰山北斗”中科创达都有着紧密合作。
.jpg)
此外,Orbit更可利用智能跟踪完成空中航拍直播,没错,这一大胆的功能设计极具挑战性,让万年在室内直播的宅男宅女走向了田野山涧,给你看更大的世界,从此直播的含义将更加具体和广泛,人人都成了主持人,Orbit也真的实现了“你的私人摄影师”这一承诺。
.jpg)
Skye Orbit的问世,将重新定义直播社交与户外运动两大领域,从此人与科技之间有了这一架飞机,将会产生更多的感动与快乐,它将随时随地、换一种角度来纪录和传播你的生活。
.jpg)
即将到来的电商界盛事——淘宝造物节将首先运用此功能,斯凯智能将作为活动唯一航拍直播合作伙伴参与其中,这也是全网首次航拍直播大型活动。不同于以往人们对于“淘宝”、“电商平台”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脱胎为科技、艺术、想象力汇聚的新平台,借助淘宝本有的巨大影响力,专为年轻人打造、发声。 7月22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Orbit将从空中视角与Zealer科技创始人,曾与雷军、罗永浩论剑的科技创业名人王自如一起探索造物节上的黑科技。邀您一道,共襄盛举!
.jpg)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47-id-11/
3D打印突破医疗禁区:外科手术实现“私人订制”
来源站点:经济参考报 转载媒体:经济参考网等 发布时间:2016-07-15媒体转载数:8
小到鞋子,大到别墅,3D打印正在改变公众生活。这一技术进入医疗领域,擦出的火花更令人惊艳——它能精准地打印出药片和私人订制的“人体骨骼”,帮助医生突破医疗禁区,“完成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手术”。
1:1比例打印骨骼 外科手术实现“私人订制”
.jpg)
通过3D打印假体连接下肢和足部重要枢纽,这样的手术在全世界范围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而近日,我国西部一所医院将这一项医学界的设想成功地应用在临床。
患者方先生今年27岁,两年前跌伤后造成距骨骨折,后导致距骨塌陷坏死。6月29日,方先生被收治到重庆市西南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听说中心制作出3D打印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个性化距骨假体,可以让他重获正常行走的能力,他决心一试。
中心主任唐康来介绍,由于手术需要用到3D打印技术,中心为此准备了足足72个小时。7月4日上午8时,手术正式开始。90分钟后,一个3D打印的假体成功连接上患者下肢和足部重要枢纽,手术顺利结束。目前,方先生恢复良好,6周到3个月后将可以下地行走。
方先生的3D距骨手术只是我国借助3D技术加快实现外科手术“私人订制”的一个缩影。
上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博览会上,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让观众见证了科技的魅力。据悉,该技术已在动物上进行了血管生物打印的临床实验。唐康来说,在医疗领域,目前3D打印医学模型技术已有许多应用。比如,人们可以通过3D打印出的头部模型清晰看到内部结构、神经、淋巴结等。
他表示,应用3D打印技术有利于提高手术精度和手术成功率,并可以优化手术效果。另外,3D打印的局部病变模型可用于医患交流,降低病人的理解难度。
患者方先生被告知手术是植入一个具有生物功能的距骨关节,当时他并不理解3D打印假体这种技术。等到唐康来拿着3D打印出来的距骨模型展示,他才恍然大悟。“这跟我自己的骨头长得一模一样,太神奇了。”
据介绍,在支撑承重方面,由于距骨是活动的关节,唐康来及其团队完全按照1:1的比例3D打印出距骨,进行差异化设计,距骨假体的内侧材料比外侧致密,使假体更为灵活。
无独有偶。今年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也成功完成一例3D打印技术辅助骨科手术。患者也是距骨发生病变,并累及踝关节面,需行清除病灶+植骨术。医院的骨科团队借助3D打印技术,先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薄层CT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病变的距骨,制作1:1病变距骨模型。
湖南省长沙市不久前也结合3D打印技术为“头畸形”的患儿实施了手术,这是当地第一次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外科手术“私人订制”。
唐康来说,以前进行外科手术全靠术中解剖后按实际情况凭经验实施,效果如何只能等手术结束、缝合完后才能看出来。现在运用3D打印技术,术前就按1:1的比例重现患者所需手术部位,医师一边在脑中想象着裁剪方案,一边在这个立体的、真实的头骨模型上画下手术切割线。
“我和我的团队将不懈地专注于研究3D打印技术和骨科手术的运用结合。”唐康来说。
突破医疗禁区 完成“不可能”的手术
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地采访了解到,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操作,可以使医生更直观地了解患者解剖结构,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手术进路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极大帮助,有助于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患者痛苦。
同时,3D打印可帮助医生突破医疗禁区,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手术。如今,3D打印技术不仅能打印出与患者完全匹配的仿真器官,对复杂骨肿瘤,直接打印出植入患者体内的骨骼假体、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也已经能完全实现。
“3D打印应用于医疗正带来巨大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戴尅戎举例说,“临床上人工关节一般会分成五六个大小不同的型号,病人只能‘将就’着用。每年上百万人做人工关节,让流水线制作出的少量型号来满足所有患者需要是不太可能的。3D打印能使‘量身定制’真正成为可能。”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已经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今年3月,一位女士不慎从四楼摔下,造成严重的骨盆、髋臼复杂骨折。“骨盆、髋臼结构复杂,邻近血管、神经和重要脏器结构,发生骨折后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南医三院创伤骨科主任樊仕才介绍,进行手术尤其棘手的是,骨盆结构很特殊,非常不规则,目前还没有匹配的用来内固定的接骨板,很难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樊仕才团队决定尝试应用3D打印,为她“量身定制”髋臼接骨板。接骨板主要使用钛合金打印,与组织相容性较强,强度也符合人体需求。
今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邓跃飞接收了一名26岁的患者小张。小张被确诊为巨大颈静脉球瘤。肿瘤压迫了他的右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及舌咽、舌下神经等多条重要颅神经,“随时有突然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
“过去,这是不敢想象的手术。”邓跃飞说,这个颅底肿瘤生长的位置特殊,不仅在颅底深处,而且肿瘤与众多组织“牵扯不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风险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邓跃飞团队结合3D打印技术,将患者的颅底肿瘤及周围组织等按原型1:1比例打印出来。这时,肿瘤终于“活生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按照模型确定手术入路、切除范围,明确了手术中需要注意保护的重要血管、神经。“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降低了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今年5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运用3D打印技术为一个8月龄男童实施了“头骨拼图”。这是一次狭颅症矫治,3D打印技术不仅为手术方案提供了精准的实物模型,而且通过提前测量患儿父母面部数据,为患儿塑形后的面容体现父母特征提供了依据。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注册认证的3D打印人工椎体研究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等专家认为,3D打印在现阶段属于新兴技术,目前世界各国在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领域,处于同一平台高度。
打印“活”的细胞 打印复杂器官
专家介绍,随着技术进步升级,3D打印有着日益丰富的“层次”,有用在人体外的,有用在体内的,有打印组织工程支架的,有用活细胞打印的……
“国内外都在试用3D打印制作假肢,现在欧洲开始用3D打印假眼睛。”戴尅戎说,随着技术进步,有的机构开始用3D打印“活”的细胞,甚至开始培育出心脏肌肉,可自发跳动一段时间。
“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将是直接打印人体组织和器官。”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蔡道章指出,这一技术很有可能也是在骨科率先得到突破。“因为骨和软骨结构相对简单,由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和基质构成,打印起来较为容易。”他表示,未来不仅可以打印出人工骨或软骨,甚至可以打印肝脏等复杂器官。
专家表示,我国等待角膜、肝脏或肾脏移植的患者很多,但只有极少数能获得移植,3D打印技术有望在未来扭转这种局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说:“3D打印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医学教学、患者家属术前介绍等环节。相关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进程中,更远的目标是将生物材料通过3D打印出组织、器官等植入人体,这一前景值得期待。”
市场前景巨大 评估标准亟待建立
“如果假体市场全部采用3D打印技术,中国每年至少有500亿元的市场,前景非常巨大。”唐康来表示,工业4.0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如果以3D打印全部代替目前的制造技术,将对生物医药战略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对于世人来说,有了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一切皆有可能。”
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目前主要为手术辅助工具及内植物,涉及塑料类、金属类及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由于需应用于人体,或长期植入人体内,医疗安全不容忽视。一旦应用失当,可能危害使用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多位业内专家提出,3D打印科技创新产品制作工艺较新,目前尚缺乏相应评估标准,传统评审模式难以对其做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些因素使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在审批过程中遇到严重阻碍。
刘忠军是全国人大代表,他近年来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成立专门机构,审批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
鉴于国内高端医疗产品主体依赖进口,而很多情形下医疗技术水平决定于相关器材和装备的现状,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或可成为我国医疗水平赶超世界和相关产业崛起的难得契机。
在有效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尽量缩短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审批流程及时限,给相关产品开放一条绿色通道,刘忠军等专家建议,由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组成专门机构或工作组,领导、组织、协调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审批工作,推动我国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上市。
戴尅戎说,3D打印应用于医学还只是开始,“在发展过程中要非常小心,做好监管工作,不能轻易打印出个东西就往身上装。前景无比美好,但我们不能任意使用。”
借助3D技术加快实现外科手术“私人订制”已经成为现实。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32-ac-id-3133/
[福建厦门] 厦门企业发展智能制造 最高可获一千万补助
来源站点:华龙网 转载媒体:凤凰网等 发布时间:2016-07-21媒体转载数:8
厦门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最高将可获得千万元财政资金补助。为促进厦门市产业转型的升级发展,今年3月初,厦门市财政局会同市经信局制定出台了《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昨日上午,厦门市财政局副局长陈向光做客市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时透露,按照《办法》规定,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0家企业获得了近1亿元专项资金的扶持。
重点扶持企业智能制造
陈向光介绍说,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主要将对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制造业服务化以及物联网研发应用等领域给予补助。尤其针对智能制造,《办法》明确提出将统筹资金,采用补助和奖励的方式予以重点扶持:对厦门市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设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将按项目投资额给予最高30%的补助,补助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对引进行业龙头智能制造企业,最高也可给予1000万元的奖励。此外,按照《办法》规定,厦门市智能制造企业开拓市场也将获得资金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可达500万元,单家企业年度最高奖励可达800万元。本市企业研发属于国内首台(套)的智能制造装备和首购软件系统,补助金额最高也可达500万元。技术改造补助最高标准翻一倍技术改造是企业增资扩产的重要方式。陈向光说,《办法》明确,厦门市对企业技术改造主要将采用事后补助或事后贴息方式给予扶持,重点支持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和产业化、主导产品及关键配套件升级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重大投资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办法》对厦门市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事后补助或事后贴息金额的扶持标准做出了调整,由原先最高补助500万提高到1000万——按照《办法》规定,厦门市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补贴额度最高可达项目设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贴息率最高可达当期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贴息不超过两年。单个项目贴息额度或补助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获国家级品牌奖励100万企业争创品牌,政府也将给予奖励。陈向光表示,按照《办法》规定,对于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厦企奖励150万元;获得国家级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国家级荣誉的企业奖励100万元。对于获得全国质量标杆、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示范、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示范等荣誉的企业奖励80万元。对于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和全国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五星现场等荣誉的企业奖励3万元。【相关】如何申请专项资金企业要如何申请专项资金的扶持呢?陈向光表示,市经信局将会同市财政局,在每年5月底前发布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申报指南将明确年度扶持重点、申请条件、需提供的材料、申报时间等事项。有意申报的企业,可根据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向市经信局申报资金扶持,具体申报情况可关注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网站。企业提出申报后,市经信局将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然后会同市财政局依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以及当年资金预算安排,按照择优扶持的原则,提出项目和资金支持计划,并按程序报批后向社会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期满后,再按照相关规定将资金拨付至申报单位。据了解,今年有五个方向的项目申报兑现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有110家企业获得近1亿元专项资金的扶持。目前,智能制造方向的项目征集和评审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近期也将陆续予以兑现。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77-ac-id-847/
[亚马逊] 亚马逊无人机新专利:路灯杆都能停飞机
来源站点:中关村在线 发布时间:2016-07-21媒体转载数:33
据外媒体报道,亚马逊最新申请的无人机专利文件被曝光,该专利申请主要描述了一种将公共垂直平台用作亚马逊无人机临时停靠点的技术,而这一技术的出现或许将进一步加速“Amazon Prime Air”项目的推进时间。
.jpg)
亚马逊无人机新专利(图片来自腾讯)
报道称,这一专利申请日期为7月12日,根据该专利描述显示,未来亚马逊的无人机或许将可以降落至广播塔、信号塔、路灯架、电线杆、办公楼、停车夹板,甚至是教堂塔尖等这些公共设施平台上。
上述提及的这些公共降落平台除了能够为亚马逊无人机提供一个可供降落的平台外,其中一部分还可以被升级打造成这一无人机的充电和助航设备基站使用。
有意思的是,这一专利申请中还提及了一个颇具创新意义的无人机包裹投递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未来的亚马逊无人机可以设定将包裹自动投递到地板或屋顶上设置有活门的建筑物内,然后建筑物内本身内置的管道、电梯传输系统则可以自动将包裹送至用户指定的地点或者楼层。
不过,专利申请归申请,亚马逊的这一无人机方案所涉及使用到的诸多公共设施还需要得到有关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够具体实施。事实上,亚马逊在此之前已经申请专利打造新型无人机螺旋桨,该款螺旋桨可以向人们发出警报声和简短警告语。
据英国科技新闻网站《The Register》此前报道称,该专利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元素:第一,利用无人机螺旋桨警告地面行人无人机的存在,发出类似“小心”这样的警告语。第二,在无人机上安装具备降噪效果的螺旋桨。
值得一提的是,另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亚马逊不久前发布告示称在剑桥大学东南部区域于10月5日之前有无人飞行器活动。这或许表明,亚马逊已经开始对其快递无人机进行测试。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89-ac-id-2667/
[Facebook] Facebook想用荧光材料提升“天鹰”无人机性能
来源站点:雷锋网 转载媒体:网易科技等 发布时间:2016-07-21媒体转载数:5
.jpg)
近日,Facebook的Connectivity Lab团队,在《Optica》期刊上发布了一篇论文,论述了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使用荧光提升信号检测。自由空间光通信无疑涉及到Facebook去年启动的“天鹰”激光无人机项目(Project Aquila),该项目旨在用太阳能无人机与信号站组成网络,通过激光通信向地面传输数据,从而实现不需要铺设光纤电缆,就能让偏远地区也能连上网络。
这篇论文的共同撰写者包括T. Peyronel、 K. J. Quirk、S. C. Wang 和 T. G. Tiecke,他们都是Facebook的员工。论文显示,使用荧光材料可以增加光电二极管的有效面积和视场,同时不减损其反应时间。具体方法是选择一定密度的染料覆盖在检测器表面,使其成为一个荧光检测器(Luminescent detector ,简称LD),由于荧光染料的作用,检测器在吸收了一定波长的光后能够再以另一种波长的光发射出去。比如,吸收进蓝色的光,但是发射出绿色的光。
这种光波长的转换非常迅速,例如从蓝光吸收到绿光发射只花费不到2纳秒的时间,另外结合一种叫做“正交频分复用”( OFDM)的技术,尽管系统的宽带是100MHz,传输速率也能超过2 Gbps。研究人员T. G. Tiecke表示,这一新技术将会使自由空间光传输速率在理论上超过10 Gbps。
成型荧光检测器呈现如下图的一个灯泡外形,由一片一片的荧光片模块构成,可以全方位地吸收光。
.jpg)
荧光检测器已经证明了其有效面积增加了3个数量级,同时也表现出全方位的敏感性,论文中表示未来的研究将会专注于为通信应用领域开发定制材料。
“天鹰” 激光无人机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传输网络时会产生火花,也被称作“闪光”。大气层的乱流会引发光的波动,最终会导致信号减弱。研究人员相信这种带有染料的新技术将很有可能抑制住这种火花效应。
尽管这项研究前景广阔,但也并不足以让“天鹰” 激光无人机完成覆盖偏远地区的目标,因为困扰无人机的还有另一个大问题—电池。而且这项新的光学技术将仍然需要在现实中进行更多的试验。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