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实现智能制造 建造智能工厂
来源站点:一财网 转载媒体:新浪科技等 发布时间:2016-08-01媒体转载数:17
过去,中国制造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口红利以及资本等要素驱动,近年随着内部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的上涨以及外部经济的疲软,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压力。成本优势逐步被削弱,低端制造面临着东南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的冲击,而在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价值链攀升过程中,也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挤压。此外,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趋于多元化与个性化,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日益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制造业亟需向中国“智”造转型,通过智能制造带动产业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的国家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由此提出。
在中国制造2025的“召唤”之下,与智能制造关联密切的概念频频出现,如由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机器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构建,即以实现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为愿景。
纵观全球,由德国首先提出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颇为契合。工业4.0指的是通过实现“物联网”系统完成大生产,最大程度实现生产全自动化、个性化、弹性化、自我优化和提高生产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全新生产方式。
数字化打造透明工厂
工业4.0这一崭新的工业制造逻辑和方式意味着网络渗透工厂大生产的过程之中。与过去是以中心控制指挥系统,每一分钟对机器发出指令的方式不同,在工业4.0时代由商品所附带的信息告诉机器需要怎样的生产过程,以制造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成为大势所趋。
在生产之前,这些产品的使用目的就已预先被确定,部件生产所需的全部信息都已存在于虚拟现实中,每一个部件有自己的“名称”和“地址”,具备身份信息的部件“知道”什么时候经过哪条生产线或哪个工艺过程。通过这种方式,部件可以确定各自在数字化工厂中的运行路径。在未来的工厂里,甚至可以实现设备和工件之间的直接交流,进而自主决定后续的生产步骤,组成一个分布式、高效和灵活的系统。
因此,生产自动化、物流自动化、信息流的自动化三个方面成为数字化生产的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
通过生产自动化,企业能够高效率地收集生产数据,并且能够规避由人为错误带来的损失。物流自动化可以保证物料的过程数据的透明化和可追溯,任何一点细微的偏差都能做到有迹可循,帮助管理层进行更加科学高效的决策,缩短设备调试的时间,在有效避免进一步损失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信息流的自动化是数字化的关键所在,从前期的计划、采购、加工到交付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如果部门间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消耗在共同环节的时间成本将会成倍叠加,效率自然很低。在信息自动化的过程中,通过设备自动完成信息的流动过程,上述痛点可以得到最优解,尤其是当企业的规模足够大,加工的规模足够复杂的时候,设备之间进行自主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必要。
实际上,如何实现研发、生产到物流的无缝衔接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课题。数字化工厂用技术手段打通了从研发到生产、物流的全价值链,所有的图纸、产品流、数据库、物料流等都可以用数字手段模拟实现,通过数据共享避免了信息传输壁垒,实现生产和研发的互动,打造出业务透明的数字化工厂。
德国工业4.0的“雏形工厂”
创建于1989年的西门子安贝格工厂被认为是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一直以来被业界认为是德国工业4.0的雏形。如今,安贝格工厂每年可生产约1500万件产品,按每年生产230 天计算,即平均每秒就能生产出一台控制设备,产品合格率高达99.9988%。
而2011年立项,2013年投产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成都生产研发基地SEWC(下称“西门子成都工厂”)也颇具实力,作为安贝格工厂的姊妹工厂,西门子成都工厂是西门子在德国之外建立的首家“数字化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西门子成都工厂,成为德国工业4.0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例之一。
据了解,与安贝格工厂相同,西门子成都工厂目前主要生产西门子旗下品牌Simatic的多款自动化产品,包括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PC工业电脑以及HMI人机界面。
“目前年产零部件数约100万件,平均生产速度约30秒/件,百分之缺陷率小于15,产品首检通过率为99.5%,准时交付率达到98.8%。”西门子成都工厂厂长李永利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并表示,“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及西门子在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性,西门子决定把工厂建到中国这一最重要的市场之中,因此需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来保证成都工厂在未来20至30年中稳步前进。”
安贝格历经27年的时间,将缺陷率由建立之初的500至600之间(每百万个),降低到目前的9.5,而300至500的缺陷率是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正常标准,尽管西门子成都工厂目前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但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不可能将缺陷率降到更低标准。因此,数字化生产成为决定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我们的目标在于更好地提高质量。当客户衡量产品时,不仅仅会思考这个产品本身的价格,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因为当产品出故障时,给顾客带来的损失远远要比产品自身的成本更高,数字化形成的强大数据流可以帮助整个工厂的管理运营并且保证所有信息全程可追溯,在缩短产品交付期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李永利说道。
据观察,在西门子成都工厂里的同一条生产线上最多能够同时生产4种不同产品,借助MES制造执行系统为产能调整做出合理的规划,工厂在提高生产质量同时还可以控制生产成本。
在大批量生产方式中,柔性和生产率是相互矛盾的。柔性生产最早在1965年由英国的Molins公司首次提出,是指在柔性制造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多变和市场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市场导向型的、按需生产的先进生产方式。柔性生产可以增强制造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是一种具有旺盛需求和强大生命力的生产模式。
据介绍,MES系统通过对特定生产线的配件发出指令,规划其接下来的生产流程与路线。通过电子作业指导书“教”工作人员按照正确的步骤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包装。这套系统相当于一个助手,通过人工的方式完成混线产品包装,可以有效规避人为错误,同时也较为经济,不致成本过高。由此看来,柔性生产势必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德国工业4.0助力中国制造2025
最早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目前已经跨越了工业2.0与3.0阶段,主要聚焦在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中国的制造业普遍认为仍处于工业2.0与3.0并行发展阶段。
2014年10月,中德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两国宣布,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达成双赢。德国企业在加大中国市场的开拓,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研发智能生产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数字化提升工业生产力的增长。以工业4.0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例也在逐步增加。
以西门子为例,借助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TIA),蒙牛成功打造了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到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智能、高效的数字化工厂,进入“乳业4.0”的新浪潮。
2013年,通过西门子Simatic IT Unilab平台开始实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至2015年,系统已全面上线,覆盖蒙牛全国的34个生产工厂实验室和两个研发型中心实验室。通过LIMS,蒙牛制定了科学的检验计划,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质量数据追溯。对于每一个批次的产品,如有任何质量问题,都能追溯到原奶接收、入仓、前处理、灌装、包装、入库等各个生产环节。
据统计,蒙牛通过LIMS实现了约1400种质检方法的电子记录和计算,90%以上的检测数据能自动采集并上传至LIMS,各类检验所需的时间节省了10%-25%。由于LIMS的使用,质检流程中的冗余步骤被简化,效率提升15%以上。此外,在仪器设备管理、质检成本管理和人员优化等方面,LIMS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6年3月,西门子与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润滑油”)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根据协议,西门子将为中石化润滑油提供一体化工程设计及运营平台包括Simatic PCS 7过程控制系统等,并提供技术和开发支持。依靠西门子功能强大的功能部件和数据平台,中石化润滑油将根据相关投资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在3D实时虚拟现实工厂、生产调度及优化系统、节能系统、工厂运维系统、管理决策系统以及操作员培训、安全培训等系统上,开发适合中国石化润滑油企业行业特点的行业功能组件。
不难看出,西门子正把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入中国,在自我应用的同时也惠及众多亟需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企业,对于帮助实现中国制造2025,无疑是“多赢”之举。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90-ac-id-3105/
不止是航拍 盘点无人机七大商业用途
来源站点:环球网 转载媒体:中国经济网等 发布时间:2016-08-02媒体转载数:6
资料图
6月21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布名为“107号文件”的无人机使用新规,并定于8月29日生效。新规简化了无人机商用程序,许多企业家对此拍手叫好,且对于扩大无人机应用领域已经蠢蠢欲动,以下外媒盘点了无人机7大商业用途。
农业
事实上,多数无人机产业相关人员认为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方面有巨大用途。通过辨别正在衰败的作物,实地清点谷物数量等,无人机可以帮助农民减少损失。此外,无人机还可以用来丈量和开发农场及其附属灌溉系统。以上原本费时费力的工作无人机都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
另外,装配上盛有农药、化肥或水的装置后,无人机还可以变身为迷你喷洒机;对于饲养了家禽的农场来说,无人机还可以用来监测动物,并快速收集和反馈动物的健康和数量情况。
建筑与施工
建筑公司和工程承包商也能通过无人机受益。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建筑师可以使用图片和短视频等素材制作出设想建筑物的3D 模型。
而使用无人机能够快速获取建设地点航拍素材,建筑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创建出真实场景的虚拟概念,然后将设计建筑物的3D模型放入虚拟建设地点中以便于精确计算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施工方案。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无人机还可以用于实时监测及数据反馈,从而保证施工全程精确进行。
派送业务
包裹派送应该算是目前最为明显的无人机商业用途之一。
虽然目前无人机限载量相当低(加上机身最多55磅),但无人机派送业务前景却十分看好。尽管有人质疑亚马逊旗下Amazon Prime Air无人机派送业务的可行性,但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无人机送货上门也显得越来越真实。尤其对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
工程作业
工程公司也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深度作业,如石油管道、传输电缆、维护检查等。
北达科他州商务部航空业务发展处主任布莱恩?奥普(Brian Opp)称:“工程公司的工作包括道路施工及维护、机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当涉及到测量工作时,无人机和传感器的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至关重要。”
环境监测及保护
跟在农场监测动物和农作物相似。无人机不易被动物察觉,因此可以在不干扰动物作息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测,并获取保护效果、迁徙路径、栖息地管理及洪水估测(由其是沿海地区)等重要信息。
无人机还能提供动植物健康情况及数量等数据,并且能在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检测新物种。
媒体播报
无人机的另一个明显用途就是媒体播报。早前,只有大型新闻公司才能负担起使用直升机录制航拍视频;如今,即使是当地报社或小型媒体公司也能利用无人机快速获取新闻播报所需的航拍素材。
相对于直升机,无人机能够进入更紧凑、离地面更低的地方。而对于面对面访谈等简单录制工作,盘旋于附近的摄制无人机则完成得更加出色。
无线互联网传播
最后一个则是Facebook买下Titan Aerospace太阳能无人机公司时,媒体高度关注的无人机互联网推送应用。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计划利用旗下Aquila无人机向偏远地区推送互联网,而前不久Aquila无人机刚取得首次成功试飞。
扎克伯格表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组建一只Aquila无人机舰队,悬浮在60000英尺(约18公里)的高空,彼此通过镭射器联通――这项计划以前从未被实现。”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39/
俄传输无线数据的太阳能无人机首飞成功
来源站点:新华社 转载媒体:新华网等 发布时间:2016-08-03媒体转载数:97
偏僻地区有时难以铺设光纤网络,依靠卫星通信又花费太高。为解决这类问题,不少研发人员将目光落在了能携带无线通信设备的无人机上。日前承担这一任务的俄罗斯首架太阳能无人机试飞成功。
据俄《消息报》2日报道,俄“前瞻研究”基金与研究自动控制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制了这架代号为“猫头鹰”的无人机。其机身主要由碳纤维材料制作,自重只有12公斤,翼展达9米。机翼的上表面遍布太阳能板,机舱内装有蓄电池。在日前完成的首次试飞中,“猫头鹰”无人机在距地9000米的空中,不间断飞行了50个小时,其飞行空域位于北纬66.5度以上的高纬度区域。
“前瞻研究”基金的副主任杰尼索夫介绍说,此次试飞主要是为了检验这架无人机飞行性能,其实它还能飞更长时间,但50个小时的连续飞行对于验证其所有特点已经足够了。预计,第二架试飞版“猫头鹰”无人机将在今年9月上天,其翼展将达28米。
杰尼索夫还表示,在远离城镇的边远乡村和茫茫大海中的航船上,往往很难进行无线通信。如果让人造卫星、有人驾驶的飞行器或是使用燃料的无人机携带专门设备为这些地区服务,其服务成本又会太高,而太阳能无人机恰好能发挥优势。
“前瞻研究”基金提供的资料显示,“猫头鹰”无人机携有无线通话及视频信号自主转发器,能扮演无线网络传输平台的角色。这样的无人机在相关空域持续巡航飞行,就能给当地带来无线通信网络。
按计划,当“猫头鹰”无人机的试飞顺利结束后,它将能为俄各地特别是北极地区提供中继通信服务,或者更换设备对俄高纬度区域的国土及海疆进行实时监察。
URL:https://news.xinhuanet.com/tech/2016-08/03/c_1119329352.htm
[重庆] 重庆3D打印快速智造创新中心正式投运
来源站点:重庆日报 转载媒体: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等 发布时间:2016-07-30媒体转载数:2
7月28日,在位于永川区的重庆3D打印快速智造创新中心,一台3D打印机正在工作。
记者 张锦辉 摄
7月28日,重庆3D打印快速智造创新中心在永川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正式投运。作为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西南地区设立的首家快速制造创新中心,该中心旨在将最先进的快速制造技术应用于各行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的快速开发,为各行业提供全套快速制造技术解决方案,并力争建成全国3D打印数字智造产业化示范基地。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代表了我国快速制造领域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增材制造(3D打印)快速制造技术的领军单位。重庆3D打印快速智造创新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卢秉恒亲自率团打造,整个项目由8大功能区构成。分别是:创新创意设计与检测中心、3D打印中心(3D数据处理中心)、快速模具技术应用中心、快速铸造技术应用中心、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3D打印创新创业创客培育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成果转化与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平台)。
按照相关计划,重庆3D打印快速智造创新中心将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优势,为各行业企业提供快速铸造技术应用、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应用(数据处理中心)、3D打印创新、创意专业培训以及技术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等各类服务。同时,还将结合重庆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的资源优势,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快速开发等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服务。
URL:https://www.cq.gov.cn/today/news/2016/7/29/1448984.shtml
[谷歌] 谷歌无人机展开测试 将成为美国最大无人机送货试验
来源站点: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6-08-03媒体转载数:51
北京时间8月3日早间消息,美国白宫宣布,谷歌的无人机送货服务将在美国展开测试。
根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周二发布的文件,美国科学基金会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3500万美元,用于无人机的研究。而美国内政部计划扩大对无人机的使用。
今年6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确定了最终的无人机监管规定。这一规定允许广泛的无人机商业飞行,并制定了关于无人机牌照的要求。
谷歌X实验室Project Wing项目负责人戴夫·沃斯(Dave Vos)在白宫的活动上表示:“坦白地说,我认为这些是能够解决的问题。”Project Wing的测试项目将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无人机送货实验。7月26日,亚马逊宣布,将在英国测试无人机送货系统。
目前的监管规定不允许自动化的长途飞行,而这正是谷歌X实验室和亚马逊设想中未来的系统。Project Wing将在FAA规定的6个无人机试飞区域中进行安全的测试,为未来的审批打下基础。
Project Wing希望在无人机上安装小型廉价的射频收发装置,从而向其他飞行器标记出自身位置,便于从地面控制。这样的装置必须在2020年之前安装在美国的所有传统飞行器上。
沃斯表示,如果所有无人机都安装了这种装置,那么将可以在交通繁忙的区域自如的飞行,而不会撞上彼此。
Project Wing发言人表示,除白宫宣布的消息之外,该公司没有更多信息可以公布。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94-ac-id-3127/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发展3D打印,要做好产业协同
来源站点:中国经济周刊 转载媒体:新浪财经等 发布时间:2016-08-01媒体转载数:15
今年2月28日,工信部、财政部等印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提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p65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
今年2月28日,工信部、财政部等印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提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工信部称,特别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3D打印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7月7日,由中国航空航天工具协会、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航空航天增材制造技术与应用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于增材制造的理解和展望。
“增材制造作为一个新的技术,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卢秉恒介绍,此前生产制造业是材料累加的过程,做减法或者不加不减,而现在是做加法。传统的铸、锻、焊等技术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切割加工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增材制造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明以来,仅用30年就进入了工业和社会领域。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5年3D打印可能产生高达5500亿美元的效益。美国的“重振制造业计划”在国会提出的口号就是“在美国发明、在美国制造”,计划提出了一个指标:用一半的周期、一半的成本来完成产品的开发,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实现该指标的有效手段。
“3D打印是一个制造业中引领性的共性技术,它可以支持产品快速开发,创新产品的结构设计。”卢秉恒指出,经过制造模式创新,从控形制造走向控性制造,从增量走向增材,从增材走向创材,从“创材”走向“创生”。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3D打印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在国际上居于什么位置?
卢秉恒:我国增材制造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大规模研究源于80年代中期,这期间大致隔了10年。我国主要集中在工艺技术和设备软件等技术自主开发,但核心器件如激光器、打印头等仍在进口。早在2000年,西安交大率先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医学内置物,是世界首例。欧洲首例则出现在2012年。在金属的3D打印方面,我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大型飞机的结构件等方面也走在了前面。
我们的差距在于,首先,没有原创技术,并不掌握这些工艺的原始创新。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改进和具体应用的发展。第二,产业薄弱,产业规模太小。我国供应的设备,占世界销售量不到10%;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为20%。第三,没有形成产业链,核心器件的供应、高档器件材料、高强度的非金属材料等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p66 用3D 打印技术制作的微型舰船模型,可以在指尖“航行”。
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微型舰船模型,可以在指尖“航行”。
《中国经济周刊》:以3D打印为代表的制造业先进技术,正在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如何理解3D打印与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卢秉恒: 所谓智能制造,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发展新的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个性化需求下的智能制造,逐渐从消费品向装备制造业过渡。3D打印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支持技术。它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得制造的每个节点都得到控制,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在产品开发阶段支持了个性化制造。
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NNMI)成立的首个研究机构就是国家增材制造创新机构,关注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术。数次经济危机令美国意识到制造业对经济的重要性。美国重振制造业提出“在美国发明、在美国制造”口号,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带动制造业发展。美国的制造创新网络,也是利用互联网将全国的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协同创新。
德国是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对制造技术的研究非常扎实。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就是一个集中体现。该研究院于1949年成立,下设60余个研究所,为工业各界提供了核心技术、核心突破和创新技术。在信息化时代,德国为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出了“工业4.0”战略,通过信息工业重塑制造业体系。
我国发展“中国制造2025”可以对两国的优点兼收并蓄,重视发展“互联网+”,也重视制造工艺、制造装备。面对我们存在的阶段性差距,要做工业2.0、3.0的补课(实现质量优先、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发展工业4.0,因此需要追赶与跨越并举,做好协同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国际上推动协同创新有哪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卢秉恒: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要推动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我觉得这是势在必行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知识是共享的,国家设立研究所,将研究成果无代价地供给企业。在举国体制下,我们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走向市场经济后,企业逐渐市场化,科研院所也逐渐改制成为一个企业。这样一来,共性技术没人供应了。科研院所作为竞争主体,利用技术优势在业内与其他企业竞争,从技术的提供方变成了技术的保有方。许多院所改制之后,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行业的日子过得不好了。
要做好协同创新,在科技计划协同方面,研究单位之间应减少竞争,多合作。在产学研协同方面,产业之间也要协同。计划经济时代,汽车行业和机床行业是协同并进的。此后,汽车行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品牌,两个行业渐行渐远。发展自主品牌必须依靠自主研发,3D打印要开好头,就要和行业很好地共进。用户有需求,就能很好地发展。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32-ac-id-3080/
罗军:以教育和应用促3D打印产业发展
来源站点:科技日报 转载媒体:新华网等 发布时间:2016-08-01媒体转载数:86
3D打印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围绕3D打印技术的争议和疑问却从未间断。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应该以教育和应用推进3D打印产业发展。
罗军说,3D打印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模具、生物医疗、研发设计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独特性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当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3D打印将要替代传统制造技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3D打印技术不是要替代传统制造技术,也不可能替代传统制造技术。传统技术解决的是批量化、标准化制造,而3D打印解决的是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制造。3D打印与传统技术彼此间是一个很好的互补关系。
他认为,3D打印技术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商业模式单一,不购买3D打印设备就不能分享3D打印这项技术,无形之中造成很多用户持观望态度;二是目前大多数人对该技术不够了解,3D打印人才严重短缺。因此3D打印的发展必须重视开拓应用市场。首先,应着力搭建更多开放式服务平台,使用户在不购买设备、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就能够率先分享这项技术;同时大力培养更多系统性的应用人才和专业化的研发人才,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3D打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精准应用。
URL:https://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8/01/c_13555548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