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技术周刊
智慧健康情报周刊第79期

专注医生社区医联 构建移动医疗新生态

来源站点:新华日报 转载媒体:和讯网等 发布时间:2016-07-31媒体转载数:15

日前,易观智库发布了《中国医生端移动医疗APP上半年专题研究报告》,聚焦移动医疗行业关键资源――医生群体,盘点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生端移动服务生态圈已经形成,解决医生社交、科研等痛点的各类医生端APP层出不穷。其中,专注于医生社区的医联APP实名认证医生达40+,平台累计发布病例数13+,解决病例数3+,构建起体量庞大的优质解决病例的医学交流平台,并正在以医生资源为基础,构建起新的移动医疗生态平台。

医生端APP崛起

医生社区受资本追捧

截至2014年,中国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数量分别达到526万、300万,500多万的执业医师年诊疗人次达到76亿。移动医疗行业有个说法,“得医生者得天下”。随着多点执业等政策、制度的成熟,医生对移动医疗企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服务于医生群体的各类APP也随之崛起。

这些APP分别针对医生群体面临的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危险等核心痛点,主打医生社区、医患交流、资讯工具等功能。其中提升医技水平,建立医生品牌的医生社区APP占比25.5%,如医联、丁香园等;提升医疗效率,减少医患冲突的医患交流APP占比23.4%,如杏仁医生、医脉等;专注医生技能进阶,优化工作流程的资讯工具APP占比51.1%,如用药助手、临床指南等。

虽然医生社区APP占比最低,但却深受资本市场欢迎,相关企业获得融资的比例最高。易观报告还指出,国外辅助医疗工作、 提升医疗水平的医生端APP也是热门,而医生社区正是基于优质内容而服务于医生交流、科研需求。某种程度上说,医生社区已成为医生端移动医疗的重中之重。

实名医生40+医联APP

构建生态平台

即使已经细分到医生社区,各家也有不同玩法,有的从PC端转入移动端,有的依托医生资源,还有的强调工具属性。成立于2014年,获得阿里、腾讯、红杉投资的医联,则依靠核心优质的医生资源,构建了护城河。

数据显示,医联的实名认证医生达40+,其中一半以上为三甲医院认证医生,这些医生中主治医生占比36.9%,主治及以上医生占比超过75%;他们在医联平台贡献了3+的病例,每条解决病例评论数达12.9,用户活跃度高。众多解决病例中,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的病例数占比超过七成。众所周知,临床上的疑难杂病也多产生于上述科室。对医生而言,这些病例可以满足日常工作所需;对于医联而言,优质医生资源+核心科室,医联构建起中重病、疑难病例的解决平台,成为众多医生社区APP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

连接起40+优质医生之后,医联正在构建以医生群体为基础的生态平台,服务于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参与者。除了APP提供的社区服务外,医联还将为医生个人建立评价体系,打造医生品牌,并为小医生提供转诊服务。同时,医联将服务于医院、诊所,建立医联云HIS/CIS服务,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服务于患者,医联计划在全国分批次与腾讯共建Doctorwork诊所,将服务体验延伸至线下,同时对接专家医生、基层医生,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对接三甲医院,提高医疗体验;服务于医药企业、医疗器械厂商,提供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推广等等。

可以说,医生资源是医联撬开移动医疗大门的金钥匙。当前,得益于优质的医生资源,医联的中重病、疑难病例解决平台已初具特色。未来,围绕医生资源,医联的持续深耕、广泛布局,将形成更具特色的生态平台,最终实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目标。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85/

 

Perficient:2016年互联网医疗指南十大必读趋势

来源站点:动脉网 转载媒体:生物谷等 发布时间:2016-08-02媒体转载数:4

Perficient近期发布了2016年互联医疗发展十大趋势的报告,了解这些趋势不仅能帮助医疗机构在这个用户至上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同时对其可持续发展也大有裨益。

1、远程医疗之年

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有一位每月都要两次乘坐超级巴士去芝加哥的男子,与其他被超级巴士上免费Wi-Fi和充电插口所吸引的乘客不同,这位男子乘坐超级巴士的目的是往返12小时去找一位可以治疗他所患疾病的专家就诊。

在宾夕法利亚州的农村,一名中年女子被诊断出患有四级胶质母细胞瘤,并且医生告诉她只能坚持3-6个月的时间了。她希望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最后的日子,但是离她家最近的医院都有1个小时车程,所以在最后对抗病魔的过程中,她的家人只能全天轮流照顾她。

在加利福利亚州,一位年轻的自由职业者承受着养家的巨大经济压力。他家使用的是高免赔额的健康保险计划,但是他发觉在忙碌的日程安排中,抽出时间坐在候诊室里等候做预防保健或与医生商量正确地管理糖尿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以上三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将我们带到互联医疗的核心地带,即一种利用科学技术提供远程医疗保健服务的模式。

近几年,互联医疗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医疗保健技术的创新为数百万病人提供了新型的治疗方案。随着健康计划和医疗保健机构的深入合作,报销制度也在日益成熟,因此远程医疗服务越来越受欢迎,于是今年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

为了更好的利用远程医疗,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两件关键的事情:

其一是医疗机构的数字化变革,让患者和医生共同参与治疗的过程。

其二是“医疗无处不在”的核心是数字化变革。事实上,医疗机构对“医疗无处不在”是否准备充分可以直观地从机构的数字化变革的成熟曲线上看出。这需要检验七个维度:1)对患者/成员的洞察;2)策略;3)设计过程;4)技术;5)度量标准;6)运营;7)文化

通过对7个维度的考察即可评估出医疗机构的准备是否充分,同时也能看出他们是否能制定出未来发展的计划和方案。

互操作性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应用

数字化改革有助于数字技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运用,比如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信息交换技术,毫无疑问都得益于互操作性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应用。

远程医疗所需的数据收集设备与双向标准的信息联系紧密,在未来互操作性可将实时的、关键的医疗数据聚集成一个网络,这将会成为医疗保健领域的革新,也能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提供新的方法。

远程技术解决了世界范围内各个地方之间因距离产生的医疗难题,在未来有望实现抑制医疗耗费成本的增长。就上文提到的三个案例来看,远程医疗能使辛辛那提的患者与芝加哥的医生远程地共享医疗数据,虚拟化问诊可以为他提供了和医生见面且免去长途跋涉的机会。

远程患者病情监测被证实在治疗癌症和偏远地区患者就诊上极为高效。此外,远程医疗还可以帮助忙碌的父亲治疗慢性糖尿病,为他的健康身体提供预防护理。鉴于此,我们认为2016年医疗行业最大的变革将体现在远程医疗上。

案例分享

北加州的Kaiser Permanente医疗中心是美国实行非盈利型健康计划最大的机构之一,他们希望通过自动化服务流程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方式更简单,从而减少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工作负担。

如果病人能使用在线问诊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自助症状检查的方案给护士和医生发送检测报告,报告中会清晰地显示出需要复诊才能确诊的病例,这样的方式会比护士通过电话与患者交流更加高效。目前已有超过90%的患者表示更加青睐在线问诊的方式,并且在以后会继续使用。自动化流程服务的第一步每年就将可节省50万美元的医疗成本。

2、市场驱动患者参与积极性的提高

随着一些有意义的技术出现,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科技还有很多待改进之处。毕竟,实施病人信息门户系统最重要的是将这些有意义的技术与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相结合。

根据研究显示,医疗技术人员常常假想患者对参与他们的健康信息管理有着极大的热情,可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假设。在思考自己对什么技术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时,我们并不会站在系统开发者的角度去思考。那为什么这些技术能让我们参与进来?

因为它们是为我们而设计的。开发者们会考虑如何将科技创新的模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将人们的看法考虑在内,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源自大众的生活经验,相应的技术成果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这些技术能取得成果是因为受到了市场的驱动。

因此,我们需要将注意力转向以提高患者参与度为核心的市场驱动方向。最值得注意的两点是:1)弯曲成本曲线 2)改善绩效激励成果

在这两方面我们可以使应用科学技术来激励和推动医疗消费行为,以满足市场驱动的目标。

我们还发现,提高患者参与度的核心内容也开始向医疗保健中的设计思维转变。什么是设计思维?即颠覆传统技术解决方案的发展思路,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提出新的观点,解决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将新技术推广至患者群体之前,必须了解如何为那些缺乏参与热情的患者提供解决方案,这一点需要机构战略性地思考。

一些医疗保健机构,比如Florida BlueMarshfield Clinic很早就成功地被市场驱动。他们把用户调查作为解决方案的基础,利用调查结果去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向他们灌输“这就是你们需要的”的想法。

这样的策略性解决方案会增加患者的能动性,为了自身利益,患者将弯曲成本曲线,因为条件允许他们这样做。

案例分享

医疗卫生系统为一个“患病”网站开药——客户的公众网站操作困难并且缺乏吸引力,已经过时。于是重新开发了一个包括新网站在内的数字系统,新网站加强了搜索功能:搜索引擎优化地址、灵活的网站导航。这个网站有活力、吸引力,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上都可提供无缝的最佳浏览体验。

网站做到了以下六点:

1、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同时激发了患者参与积极性;

2、加强发布工作流的能力,让内容作者可以参与并减轻对技术用户的依赖;

3、公司能够有效地吸引手机用户并传递信息给多种设备的用户;

4、提供升级的、互动式的用户体验;

5、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去吸引现有用户和整个社区的潜在用户;

6、充当“数字化大门”的角色,赢得潜在用户。

3、以治疗结果为根本的护理会一直存在

我们将注意力转向现存的、更长远的患者健康状况管理方案,这样的方案注定会取得成功。以结果为根本的护理就是这样的方案,包括纵向的、以患者为主的护理计划,并将在患者信息门户系统的未来发展中留下深刻印记。

纵向医疗保健计划符合以治疗结果为根本标准,这是一个护理团队的全体成员,包括患者在内都能参与其中的计划。据Chilmark Research提出,长期护理计划仅在理论上成立。

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实施这些计划仍然需要依靠书面沟通和电话交流。因此,患者很难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这样的计划中。

护理计划有一个触及核心的重要目标,即希望得到覆盖整个护理阶段的数据,最终打破传统实体商户的局限,观察并记录日常护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展示患者的健康情况以及如何长期改善和保持健康的方法的全貌。

此外,实现此护理计划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并最终殊途同归:互用性与数字化护理计划和通过门户连接患者。

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化护理计划还在发展完善中,距离真正实现仍需几年时间。然而,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已经在护理模式上取得成功的医疗卫生系统,其成功地将患者信息整合并增加了对用户数字化参与度的投资。

例如New York Health&Hospitals为了解患者数据做出巨大投资、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 (HCA)克服重重困难为全国各个群体的患者创造医疗门户网站。

互用性与数字化护理计划

将数据融入到医疗护理门户网站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近几年行业内的并购事件使数据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如此,医疗行业在未来几年内仍会加大力度发展数字化护理计划,让医疗服务提供者能够在护理阶段与患者信息化协同发展。

以结果为根本的护理有望帮助患者成为护理团队最重要的成员。具有挑战性的是,患者不能自主地进行纵向的医疗保健计划。我们正将患者的数字参与渗透到以结果为根本的护理的新浪潮中。这样一来,护理门户网站中的电子护理计划就能够顺利运作,并通过护理门户网站最终深入于患者体验中。

案例分享

升级版护理门户网站提供了无缝个性化体验——某大型医疗保健服务机构需要建立一个护理门户网站以满足日常运营所需,同时提高患者的整体用户体验。最终设计了一个能传递患者个人体验、整合各医疗系统的数据还能让患者随时随地管理他们的健康状况的方案。

以RESTful API(目前比较成熟的一套互联网应用程序的API设计理论)为基础的方案提高了该项目的响应速度,在查询医生、预约医生和支付账单方面的整体用户体验都有所提升。除了重点满足患者的需求外,护理门户网站也达到了美国联邦政府“有意义使用”政策关于保存、调用和传送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的要求。

4、大型医疗机构兼并影响用户体验

医疗保险的话题在2015年被广泛热议,其中最热门的当属一系列大型机构兼并造成的医疗行业整合。Aetna收购HumanaAnthem收购Cigna以及UnitedHealth公司都进行了各自的整合。然而,医疗行业的整合并不仅限于行业巨头,中小型医疗机构也加入到兼并浪潮中。

我们希望了解大型医疗机构的兼并将对用户体验产生什么影响,并从健康计划的成本角度对兼并影响进行猜想。有些人认为行业巨头兼并会增强投保人的议价能力,使医疗计划的费用上升。有些人则认为兼并造成的成本节约确实会减少医疗计划的费用。

还有少数人关注着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以及“Geico for healthcare”进入医疗保险行业的可能性。而我们更关注医疗保险交易流程之外的变化。那么,医疗行业巨头兼并究竟会给用户体验带来什么影响呢?

可以根据用户体验的投资放缓或者停滞情况做出假设,短期内投资者仍会持观望态度,直到兼并后的医疗系统开始有效运行。因此,大型医疗保险公司正把机会留给进入行业的新企业。

如果行业巨头兼并后需要更多时间进行系统整合,那么将有更多的竞争对手加入医疗保险行业。如果这些新企业能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那么我们将见证这个行业戏剧性的变动。

由于医疗保险产品都大同小异,医疗机构应该采用差异化方案,既然最终选择权在客户的手中,留住客户的同时帮助客户从医疗成本的角度做出理智的选择则非常关键,下列有几项策略可供参考:

健康策略

健康策略是一项越来越来受欢迎的差异化策略。例如Humana保险公司的Humana Vitality健康项目,旨在发明并应用数字化工具关爱用户的健康。为了深化健康策略,Humana公司最近宣布将和Weight WatchersKurbo Health合作推出减肥项目。

用户360策略

根据零售行业的经验,保险公司应用医疗计划的数据并将它们整合到一个客户数据库中,以便统一整理各触点的客户信息,识别并重点关注会员计划中最有价值的客户,通过个性化服务吸引客户,成立预测分析项目促进交叉营销和向上营销,最后提供闭环分析和持续优化服务。

远程医疗

从远程医疗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行业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医疗保健机构在报销上遇到了难题,为了增加紧急护理的收入、降低护理成本,医疗保险公司提供了紧急护理和急诊部的远程医疗服务。去年,包括UnitedHealthcareHorizon Blue Cross Blue Shield等医疗保险公司都加大了对远程医疗的投资。

无论用哪种策略去提升用户体验,最关键的是,2016年用户体验将成为行业焦点。

案例分享

大型医疗计划——患者门户升级以满足行业改革的需求

受到医疗护理行业改革和客户期望转变的影响,东南部最大的医疗机构需要升级患者门户。通过我们的设计,体系构建和传递等一系列工作,用户能得到个性化、持续化的服务。

主要特征包括:单点登录、研究分析、问卷调查、社会化媒体、出色的商务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增加点击量。成果数据如下:访问人数增加了3倍,100%正行运行时间,购物车丢弃情况降低了17%,移动销售的销售转换率达到11% 

5、以患者为中心的活动监控

评估服务质量的能力正不断增强。远程医疗的核心是“让医疗无处不在”,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技术、环境传感器和生物计量学,实时连续地追踪那些应用广泛的产品。这些能体现运用信息方案治疗疾病的优势。随着收集的医疗计划数据越来越多,应用已有数据进行客观初步预测会对医疗保健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在2014年,梅奥诊所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手机APP记录体重和血压的心脏复健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和90天内复发住院率都大大降低。根据调查发现,与只做复健的患者高达60%的复发住院率相比,APP用户的复发住院率仅为20%。远程医疗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许多低价治疗机会。

毫无意外地,美国国家立卫生研究院将远程医疗列入到近期十四大目标的行列中。在继续讨论领先的医疗机构通过手机远程联结患者群体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以下行业应用:

提醒服药的手机应用

应用提供商与医疗机构一起制定策略:进行电子护理的同时,首先保证提醒服药手机应用的创新开发。医疗数据(呼气分析、尿液样本等)收集感应器的使用会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

互动式疗法

得益于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移动设备的互动式界面日趋成熟。这些成果将对高科技数字化医疗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用互动系统对门诊病人进行教学指导。

移动化预测分析

医疗计划早已采用预测分析的方法,这一方式在医疗机构之间也势头正盛,可视化数据服务和远程医疗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垂直化数字医疗计划

在医疗护理中引入数字化护理计划并通过患者门户联结患者群体都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想象一下,当能够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同步患者的日常生活,获得患者治疗依从将会变得轻而易举。简单的短信通知功能都对成果导向护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还有四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一、数据完整性

移动医疗目前主要依靠主动报告的数据,带来了数据有效性的挑战。要克服这个挑战,未来几年内必须时刻关注生物计量APP的发展动态。

二、适用性

早期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进入医疗行业时,不少机构忽视了“医疗无处不在”政策推行过程中的患者体验。为了取得客户的青睐和有效数据,必须确保患者即使在旅行途中也能收到通知。

克利夫兰医院的Cynthia Deyling医生表示:“有时,住院复诊在临床治疗中是适当和必要的。与其他医院和医疗系统一样,克利夫兰医院致力于通过加强患者指导、追踪、交流和协调配合治疗,减少可避免的住院复诊情况。”

三、一体化

最近,医疗设备和电子健康记录一体化在远程医疗领域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随之而来的是更复杂的一体化和互用性问题。

四、数据安全

随着移动医疗和互联网使用的增加,必须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警惕。发展远程医疗对我们来说还仍重道远。

但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想做到真正的高效率,未来远程医疗应用必须以患者为中心,超越“有意义的使用”政策并改善手机应用目前的操作界面。

案例分享

长老会医疗服务机构——用个性化和数字化体验改变患者的医疗之路长老会医疗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私立医疗机构,希望为患者推出一个叫“One PHS”的项目。

在数字化转型中,患者体验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包括响应式网站、手机应用、患者体验,医疗计划购买工具和综合门户网站等。通过启用平台和整合用户体验设计等UX策略 ,“One PHS”项目正逐步实现。

URL: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687914/?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移动医疗加快转型求突围 四大领域藏机遇

来源站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载媒体:和讯网等 发布时间:2016-08-01媒体转载数:9

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潮涌动,创新创业活动异彩纷呈。要说近年来最受资本青睐的行业,移动医疗绝对可以跻身前列。有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医疗领域融资总金额约157.5亿元,而时下最火的VR行业获得的投资总额不过10亿元。移动医疗投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不仅有春雨医生、杏树林等“先锋”驻守,还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前来助阵。近日京东也与桃谷科技达成战略合作,积极加入这一阵营。

而在投资人和互联网巨头纷纷看好移动医疗的同时,移动医疗使用频率、利用率低,变现难的声音却是不绝于耳。移动医疗究竟该何去何从?

服务闭环尚未形成

经历了融资一轮高过一轮的盛况之后,移动医疗行业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却面临着一些隐忧。

康康体检网董事长李殿召表示,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获得高额的现金收入,也没有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探索出了一个可以实现爆发式发展的商业模式。变现难已经成为移动医疗行业面临的一大困境,即使是人们平日熟知的几个大型的移动医疗平台,也很少有完成变现计划的。

“目前移动医疗大部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医院信息化基础开展业务的,尚属于发展阶段的早期。”闻康集团品牌总经理兼战略副总经理吴秀刚表示,移动医疗的发展受制于医疗行业的“三高”:专业度高、垄断度高和政策风险高。因此,属于互联网和医学跨界融合的移动医疗目前运营难度非常大,单纯依靠互联网的运营很难完成医疗服务的闭环。

吴秀刚表示,由于前端咨询服务较为容易切入,所以现在很多医疗平台主要以前端咨询服务为主。鉴于从每个用户那里获得的收入太低,后续的检查、抓药、手术、住院等需要付出大价钱的项目都无法介入盈利。

“移动医疗必须要依靠线下的实体作为支撑。”吴秀刚认为,移动医疗项目必须要在涉及的环节中产生价值才能被认可,才会有人愿意买单,移动医疗企业需要不断完善针对自身定位的服务,只有得到用户认可后,才能具有长期的盈利能力,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加快转型力图突围“移动医疗的商业化道路还很漫长。但目前大部分存活下来的移动医疗企业已经从两年前依靠补贴、活动去抢占医生资源、医院资源的白热化竞争中冷静下来,开始去思考如何打磨服务,如何深度与医疗体系对接,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发展势态。”吴秀刚表示。

据悉,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大部分移动医疗企业在“医疗移不动”的困境中开始谋求转型。他们往往会结合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等政策去挖掘业务的深度,结合国家政策深度融合院内服务以及与医疗机构、政府一道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例如阿里健康、好大夫、微医、寻医问药等都在不断地探索与政府间的合作,打造家庭医生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等;丁香园开启了线下医疗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还有部分移动医疗企业则从疾病治疗转为健康管理服务。

商业模式上,移动医疗企业也在进行积极探索。易观智库医疗行业研究总监姜昕蔚表示,目前移动医疗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医药变现、保险变现、线下变现和未来预期的数据变现等商业模式。

在各种变现模式的探索下,保险公司、智能硬件和医药电商、医疗企业间合作不断深入,产业链日益完善。与此同时,移动医疗行业也呈现出新趋势。姜昕蔚表示,垂直细分领域备受移动医疗企业关注,在原有的问诊、挂号的功能基础上,分领域成为行业发展的又一特征,慢病管理、海外医疗等方面的试水不断得到市场认可;同时服务基层医疗需求,协助政府建立家庭医生等服务体系也成为一个新方向。

四大领域蕴藏大机遇

虽然整个移动医疗行业已经在积极突围,试图走出困境,但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移动医疗端“烧钱”模式还将持续。

吴秀刚表示,移动医疗目前在国内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他说,我国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由于与国外医疗体制环境的不同,我国移动医疗在发展初级阶段缺少借鉴模式及案例,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于用户的认知、政策的限制、服务低频、院内融合等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客观问题。同时,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产品模式同质化严重、数据虚假等主观问题。在经历了这几年的白热化竞争后,部分公司因为方向不明、资金短缺等问题面临着倒闭,这些都是移动医疗目前发展的问题所在。

“移动医疗还没有形成颠覆医疗行业的力量。”姜昕蔚表示,这是因为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还掌握在传统医疗行业中,移动医疗目前的角色还只是传统医疗的配套和服务机构,主要在做的内容还是诊前、诊后的院外服务内容;而且移动医疗目前主要支付方式还是个人支付,在社会医疗保险层面尚未开放,对于社会资源参与的医疗系统开放程度不高,移动医疗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大。另外,医疗行业发展的公益性也决定了其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社会接受过程。

尽管困难重重,但移动医疗仍然被认为是医疗行业活跃度较高和变现潜力巨大的领域。姜昕蔚表示,2015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达到近50亿元的规模,这表明移动医疗行业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未来3年,移动医疗将会出现较大增幅,预计2016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00%以上。2018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余亿元。

那么,移动医疗未来的发展机遇在哪里?吴秀刚分析认为主要集中于四个领域:一是顺应国家分级诊疗战略的基层分级诊疗。基层是分级诊疗的重要部分,目标是基层的门诊量要达到全国门诊量的65%以上,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解决问题较多,移动医疗可从中寻找机会。二是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可利用其技术优势来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三是门诊和医保控费。例如北京市门诊医保资金份额越来越大,如果移动医疗可帮助政府降低门诊基金的支出,也是很好的机会。四是大数据。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医疗大数据的应用。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177-ac-id-1178/

 

[河南郑州] 多种自助服务患者畅享“智慧医疗”

来源站点:大河网 转载媒体:新华网等 发布时间:2016-08-03媒体转载数:2

到医院看病,挂号要排队、缴费要排队,遇到就诊高峰,光排队就浪费不少时间。面对这个看病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医院都头疼不已。自2014年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开始探索“智慧医疗”,依托信息化平台,对门诊流程进行优化,推出了医疗自助服务终端设备、微信就医平台等多种自助服务,实现分时段预约就诊,使患者分流和错峰就诊,吸引了省内外同行近百余次前来参观考察。

722日上午910分,郑州市的陈阿姨一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门诊一楼大厅,就径直往大门两侧13台医疗自助服务终端中的一台走去。

她利索地从包里掏出诊疗卡插入自助机,动手点了几下,不到20秒就拿到了9点时段的呼吸科挂号单。

“这个自助挂号缴费,我用了好久,方便得很。”陈阿姨一边走一边说。

这个时候正是就诊高峰期,记者发现收费窗口前排队的人比往常少了很多。

医院门诊部主任丁波告诉记者,医院目前安装了160余台医疗自助服务终端,遍布急诊、门诊各诊区、医技检查区以及住院部,几乎是“无盲区”覆盖。并且针对各区域医疗服务的需求特点优化自设备的服务功能,使患者能更快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项目。

实际上,为了方便患者就医,早在2014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开启“智慧医疗”,并率先在省内推出了医疗自助服务终端。

两年来,自助设备的功能日益完善,自助服务的界面也是由简到繁,又从繁到简,不断优化。

如今,患者在门诊的自助设备上除了当天挂号、预约取号、缴费外,还能进行现金充值及银行卡预存充值、收费明细查询、药品查询、处方打印、病历打印、化验结果打印、查询、银联卡退费等操作。

最关键的是,患者在自助设备上完成发卡、充值、挂号整个流程用不了1分钟。

而在住院部放置的自助设备,还能实现住院银联预存、预存查询、住院日清单打印、住院汇总单查询等功能,方便住院患者。

此外,医院还放置了18台自助化验结果打印机。患者做完检查后可自行在自助打印机取到检查结果,无需再反复到服务窗口询问结果。

“据测试,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平均缩短50%以上,来回往返次数可减少60%。”丁波说,由于排队缴费的人大幅减少了,原本开放的24个收费窗口在新门诊开诊以来已经关闭了9个。以前一个病人正常缴费排队等候需要10分钟左右,现在不超过1分钟。

据悉,为了让这些自助设备带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医院每天都有志愿者在自助设备前帮助第一次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操作。

自助操作,排队时间缩短一半

诊间付费,告别反复排队跑腿

945分,看完病的陈阿姨返回自助机前,插入诊疗卡,点击“处方打印”,“哗”的一声,一张纸质处方出来。

“大夫开的中药品种多,我没记太清,打出来仔细‘研究研究’。”陈阿姨说完就去药房排队。这也是患者在门诊唯一排队的地方。

好在,医院开通了诊间付费。也就是说,患者在就诊前办理的诊疗卡中预存现金,医生看完病后,无论是开药还是做各项检查,可直接在诊室划卡缴费,打印凭证,随即拿药或做检查。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面对医生询问,减少折返和等候,保证服务不中断。

当药房收到诊室传递的信息后,就会及时摆药。所以,陈阿姨没等多久,就取到了药。

目前,诊间付费功能已成功覆盖了全院所有诊室。省去了患者就医过程中反复排队缴费的烦恼,大大节省了就诊时间,让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官方微信,挂号缴费也很轻松

除了通过自助设备、医院网站、96129电话、118114平台挂号、名医网、91160、健康之路预约平台之外,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还有一种全新的挂号方式——“掌上医院“,只需关注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手指点一点,即可轻松完成预约和挂号。

同时,“我的挂号”功能可以查看自己的排队位置,住院情况、住院账单通过微信也可快速了解,检查检验报告也能轻松查询,无需往返医院等待。

据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赵敏教授透露,在医院的“智慧医疗”规划中,医院还将推出掌上就医APP,把医院“装”进手机,让患者获得门诊、住院、出院全流程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实现公众健康的全周期智慧管理,让医院和患者都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福利”。

URL:https://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8/03/c_135559768.htm

 

[糖护士] 糖护士手机血糖仪移动医疗带给我们的又一惊喜

来源站点:中经网 转载媒体:河北新闻网等 发布时间:2016-08-03媒体转载数:0

那一天,完成了手头的工作之后,习惯的拿起手机,打开病历夹,浏览各群组的消息,在众测云学院我看到了让我兴奋激动的消息,糖护士手机血糖仪招募第二批的测试官。第一批智能硬件招募的活动,我十分荣幸的成为首批测试官之一,切身体会到了移动医疗带给我们的方便。隐约中我似乎看到了移动医疗的未来,而杏树林的病历夹也正在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报名参加了糖护士手机血糖仪测试官招募的活动,期望很大,所以更加紧张。

当看到第二批招募的名单里面有我的名字侯艳鹏后,十分开心。几天之后,我就收到了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小心翼翼的拆开了快递的包装,(现在收快递,拆包装也是人生四大喜之一了吧),包装简约而漂亮,立即就吸引了科里护士们的目光。

 

护士美女们纷纷挤过来,问我这是什么高科技的产品。听说这个小巧的仪器是糖护士手机血糖仪,用来监测血糖的后,美女们的表情都很惊讶,都没看见屏幕在哪里,如何显示血糖的结果呢?

我告诉她们,这个血糖仪是能和手机连接,然后在手机下载一个“糖护士APP”,就可以测血糖,看到血糖的数值了,而且数值可以记录在手机上。几位美女都很愿意当糖护士血糖仪的志愿者,于是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扫包装盒上的二维码,很顺利的进入到了APP下载的页面,需要在浏览器中下载APP,不知道手机的应用商城里面能不能下载。软件不是很大,即使医院提供的WIFI不是很快,但也很快就下载完毕。

程序安装过程很顺利,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安卓手机。打开程序后,提示我们要注册,需要用手机号码来注册,需要发送验证码来完成注册过程。注册过程也特别顺利,大概也就2-3分钟就搞定了。当然如果不想马上注册,还可以直接进行检测。

完成注册后,美女护士们迫不及待的要试一下血糖仪好不好用,于是安装说明书的提示,将血糖仪与手机连接。

血糖仪的插头插进手机的耳机插孔,这时候糖护士手机血糖仪的程序会出现血糖仪与手机连接的画面,并且出现进一步放入试纸的提示。采血针的安装也很简便,拧开采血笔前端的笔帽,将采血针放入,压下去之后,然后再将笔帽旋紧,先将要采血的手指揉搓一下,这样会方便采血。然后用酒精消毒手指(说明书上说的是避免用含碘消毒剂,会影响测量值)。

 

每一张都是独立包装的,且里面还有干燥剂,可见厂家于细节处之用心。试纸的正面有箭头提示插入的方向,避免放反。(这里也要提示一下,血糖仪的方向也不可以放反,否则就测不出来结果的)这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的美女护士,奉献了自己的一滴血,(见下图)只需一小滴血液,接触到试纸头端。

大概是毛细作用原理,血液可以很顺畅的就进入到血糖仪内部,倒计时5秒钟,手机屏幕上就可以看到了测量结果,5.7mmol/L

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结果直观,并且糖护士APP能够给出我们一些简单实用的建议。大约18年前我就使用过强生血糖仪,那时候的血糖仪基本上都是外国造,以当时的物价水平,一条血糖试纸都要五块钱。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先要根据试纸型号,来调节血糖仪。经常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测不出来结果,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教会了我父母使用强生的血糖仪。浪费了十几张的试纸,当时父母心疼的不得了。因为试纸贵,父母也不舍得经常去测血糖,只是在感觉到很不舒服的时候,才舍得去测一下。而且很难去记录血糖的动态情况。而如今看到我们国家自己的血糖仪做的这么好,这么亲民,我心里是高兴且激动,为我们国家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为鼓掌。

 

能够快速的测出血糖是重要的一步,更重要的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于是第二天,美女护士又奉献了一次空腹情况下的糖护士手机血糖仪测量值,并且同时抽了静脉血,送到检验科用酶化学法测量。糖护士测量的结果5.8mmol/L,一个小时后检验单回报值为6.02mmol/L。考虑到血糖仪测量的结果为全血的数值,糖护士血糖仪的结果还是很令人信服的。

在随后几天的应用里面,糖护士手机血糖仪表现也很出色,周围人也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欲望,更重要的是,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将患者与医生在云端联系在一起,这应该就是移动医疗未来的方向之一了吧。

URL:https://www.ieeesoli.org/index-me-id-37-ac-id-1369/

 

首届深圳国际老博会聚焦“智慧养老”

来源站点:金羊网 转载媒体:21CN新闻等 发布时间:2016-07-31媒体转载数:3

老龄化的加速将老年产业推向了风口浪尖,72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动的第一届深圳国际老龄博览会(以下简称“老博会”)备受业界关注,以“汇聚合力积极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为主题,第一届深圳国际老博会,集中展示了百花齐放的老龄产业。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养老模式的创新也成为本届老博会的焦点。

一个方方的小盒子,只要“一键呼叫”就可以为老人打开一个大大的世界。731日上午,位于会展中心9号馆的“李秘书”展位,吸引了不少展商和市民驻足。通话、广播、交友,不仅有十多项可满足老年人娱乐生活的服务,还特别设置健康安全、情感关怀等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智能贴心的生活“小秘书”。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李秘书”以秘书式服务为核心,利用“李秘书智能盒子”向居家老人提供囊括生活、健康、安全、娱乐、情感等多方面的服务。在设计上,智能盒子仅有一个按键,通过这个按键,老人就可随时与李秘书服务平台的呼叫中心取得联系,进而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使用十分便利。

深圳一格信息科技副总裁赵旭斌现场给参展市民做起演示, “老人感觉身体不适,就可以一键呼叫,来预约医生;出门叫车,网上购物,线上交友等都可通过智能盒子实现。” 听完现场解说,69岁的市民吴先生说,“李秘书”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可以在线建立“健康档案”,“血压高了、血糖高了,能有人主动来给做健康指导,还能定点提醒吃药,这项服务很好。”

通过“李秘书”这个智慧养老平台,老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就会变得更加简单,老人的生活品质也更高了。赵旭斌介绍,目前”李秘书”智能盒子的用户已经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重庆、武汉、福州等城市的万余名用户,并已登录京东平台。

一个私人秘书、一个专家团队和一套解决方案,“李秘书”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赵旭斌说, “李秘书”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普通的坐席,主要处理老人的一般性需求;第二部分是心理学毕业生,主要跟老人聊天,这个是有规范的,不能把老人聊歪了;第三部分是医学院毕业生,主要给老人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第四部分是老人本身,老人之间沟通更加顺畅,老人通过盒子可以相互通话,我们可以帮老人建朋友圈儿。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和‘李秘书’同质化的产品,可以说短期内开辟了一个蓝海,目前在居家养老行业中一格的服务、产品和互联网理念都是唯一的。“赵旭斌表透露,“李秘书”后续也将开发提供更多的服务,包括智能家居安全防护、智能看护等。可以探测家中煤气泄露、烟雾报警等。一格也将以“李秘书”智能盒子为起点,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为居家老人提供O2O服务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对线上线下多行业资源的整合,开启智能养老模式。

URL:https://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6/0731/20/31363559.shtml

 

医生不流动 移动医疗难以真正“移动”

来源站点:映象网 发布时间:2016-08-02媒体转载数:11

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最后一座大宝藏的移动医疗,连接着医改和创业两个重要的火爆议题。在颠覆之声此起彼伏的今天,政府官员、创业者以及关注该行业的公众,他们的观点如何,判断怎样?日前,在广东科技图书馆报告大厅,南都公众论坛邀请了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成都医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 E O王仕锐、深圳医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 E O梁亮,一同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判断与见解。

廖新波:医生流动的阻力与突破口

移动医疗创新带来医改的新机遇,这不仅是医疗行业的机遇,更是在座各位的机遇。医改这么多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事实上我们有很多事情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彼岸,比如说如何使医疗下沉、如何使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如何使公益性回归等等。主办方让我对医疗资源下沉的阻力,尤其是社区医疗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做一些分析,我的观点如下。

社区医疗如何突破

社区医疗如何突破,我有三点思考。第一,既然我们要发展社区,既然要求政府要投入社区,就要将社区的基本医疗机构做好,建成统一规模、统一环境、统一检查设备的,从管理学来说,用麦当劳的理论来说,每到一个麦当劳提供的服务感受都是一致的,但很遗憾,即便在广州,目前也远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二,要提高社区的服务能力,重点是在缺什么补什么,不要再用基本药物制度之内的旧观念来指导社区医疗。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将病人推向大医院,在很多社区里没有药,医生下去开了药没有,因为是社区,不能开非基本药物的药,所以病人走了。就此,我提出了两个资质许可,这样就可以开展手术,一个是医生的资质,是合法的,另外是医疗机构的资质,如果是允许的话,可以在社区提供服务。

第三,让医生成为社会人,这也是我最近的主张。分级诊疗在广州推行了一段时间,我们就发现社区的门诊量增加了,因为大家认为我在社区报销可能会多一些,报销率会多一些,如果这个时候不加强社区的服务能力,一定会使民众失望,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强。

多点执业:好处比坏处多

刚才说到分级医疗、守贞制度、双向转诊、控制规模、预约服务、网络医疗、多点执业、取消编制和福利社会化、支付制度,这些都在悄悄使民众的就医习惯发生变化,使医生的执业环境发生变化。支付制度非常重要,现在医生成为了医院创收的基本单元,没有医生就没有创收,医院的服务无从计价。当医生的奖金或者薪水不与药品发生联系时,医生是不是更高尚了,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我曾经有一个比喻,现在我们看一个感冒,150-200块钱。假如说就是150块钱,其中50块钱作为诊金,100块钱作为其他,100块钱中的其他,包括药品,如果节省下来是归病人的,或者说是归医保的,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节省很多钱呢?病人减少了很多无谓的检查,以及减少了很多无谓的药。

医生成为社会人之后,就业渠道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以强调高度自由的美国为例,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医生是愿意选择在医院,而不是独立开诊所。为什么?首先就是因为医生的价值、服务价格没有多大的差异,虽然自己开诊所薪水会多一些,但是面临行政的成本和风险非常大。医生在医院工作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多多,起码有带薪假期、生活比较规律,我看完病人就可以走了,还有就是有很好的科研平台,等等,最重要就是不需要跟保险、财务发生关系。这就是美国医生社会人的制度状态。

除了聘任在医院,成为单位人,或者成为法人跟医院签订契约,,成为合约单位,其实在美国有些医院非常愿意跟医生签约,甚至会给出一些建设款给医生建设诊室,将来你的病人到我这里。一个医生可以跟若干个医院签约,可以根据病人的驻地和医院的病床状况,以及手术的适应程度,为病人选择一家医院。这是不是一个就医模式的转变呢?当然是了。在美国另外还有PH P关系,就是医生与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这是现在美国比较盛行的制度。这种关系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不要认为医生自己开诊所很爽,你必须要有设备,设备还需要更新,不然病人不愿意来你这里。设备的安全度、维修,这些都需要成本的。还要雇人,就算不雇人,也要请第三方来维护,所以成本是非常大的。如果跟医院签约,至少就可以拿到这几点好处。从医院的角度,医院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刚才说了医院为医生建立了服务平台。谁是为病人服务的?肯定是医生。没有良好的医生,怎么会有良好的服务呢,这是一对辩证关系。包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纠正一个观点,医院是为医生提供服务平台的。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看法。医院倒闭了,病人看病也不成问题,有医生在,医生可以去任何医院,或者也可以有自己的平台,医生可以获得更多手术室、设备、护士,医生和病人建立关系之后,可以跟医院叫板,我这个团队有很多病人,你看着办吧,如果你不给我手术室、不提供好的设备和服务,我不会跟你续约,所以医生方面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权。对医院来说,也可以增加医生的忠诚度,因为它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医生。在多点执业方面,我认为好处比坏处多很多,这是撬动医改的支点,你可以撬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医生自由化了,医生成为社会化了,他就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资源给大家。

医生工作室值得力推

在座各位可能认为医生多点执业会不会没有心为病人服务,请放心,医生团队绝对是爱面子的团队,一定会为自己的声誉而努力,不会损害自己的羽毛。越是自由,他的自觉性就会越高。对于医院来说,是否医生流动了医院就不稳定了?错,有流动才会有活力,才可以请走那些不合格的医生,现在有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其实他到社区里也许会获得更大的平台。多点执业,可以使你的门诊下沉,可以建立更多的医生合作点。多点执业虽然现在不成气候,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比如说编制正在消失,福利正在社会化,医院正在缩小,这些都在撬动着这个行业的变化。组织文化方面同样也是如此,怎么保证你的医生不流失,你就要给医生待遇。而且会更加具有法律意识,不能做的手术不会硬来,医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强。

怎么寻找突破口呢?其实医生工作室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它就是有能力、有自己独特治疗方式的医生开的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建立在其他医疗机构里,比如我刚才所说的,医疗机构有资质,就可以在第三方平台做手术。同样也可以开展咨询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或者为有钱人,但是我认为更多是面向有需要的人,他们不认识医生,他们要解决问题,甚至对医生、医院产生了不信任,因此医生工作室的诞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信赖的服务。同时建立独立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不会成为医院的赚钱工具,而是公共服务平台,价格会降低、质量会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就会有更多质量的保证,因为现在医生之所以不能下沉,就是没有平台,尤其是检查检验的辅助平台。

医生流动要解决四个方面问题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我们讨论的出发点,到最后都回到医生能否自由流动这一点上,多点执业政策是值得讨论的,三位的意见是怎样的?

廖新波:医生不流动就是一潭死水,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医生都是流动的,关键是医生愿意不愿意流动。中国医生不是不想流动,而是不能流动?因为他是单位人。其实医生的流动对大家都有好处。到了医院,看了谁的牌大、谁的名字在前面,我就找谁。将来病人是跟着医生走的,医生可以流动了,那么是不是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现在很多医院提出病人不走医生走,我觉得这个观念不好,起码不符合经济观点。假如现在在某一个乡下有一个人病了,叫我去,我的成本谁来付呢?如果我在这里守株待兔,凡是有需要的来找我,我服务的病人是不是更多呢?这里又涉及到卫生经济学,所以越说越多。总之,医生流动就是整个社会都活了,大家都受益。

南都:两位创业者有什么感触?

王仕锐:我觉得这个探讨不能说应该不应该,医生自由流动是必然的,从经济学来说越流动效率越高成本越低,不管是谁都会有更好的结果。我们要探讨的是流动起来有一点困难,政府这边是特别支持的,一直是希望资源下沉,一直是希望更多高效、结构化的体系出现。但是为什么现在又迟迟没有,所以这个问题我是抛出来了。

廖新波:这个问题我也注意到,站在院长的角度,我是否要将病人都吸引过来,所以屁股在哪里就决定了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客观一些。对现在医生流动不起来,责任应该不在政府,而是在医院、在院长。现在很多院长就说如果医生流动了,我业务怎么开展,怎么管人,为什么你不想怎么将这些医生吸引过来。我们的思维要从外向内,如何迎合医生呢。

梁亮:医生要流动,我觉得要解决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一个流动我认为是信任流动,原来大家信任医院,因为评价体系是建构在整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之下。如果要让医生流动起来,首先要有信任,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新形态的评价体系,让用户知道哪一个医生值得信、哪一个医生的口碑差,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第二个是用户流,现在所有的医疗入口都在线下、在医院,有没有可能在线上让他们享受基本的服务,比如说安慰、科普或者是解决一些比较松的问题。第三个是数据,电子病历,如果用户的数据不能跟着病人走,全部在医院,这样医生流动起来,也不会知道病人过往的检查结果。第四个就是钱,钱要流动起来,钱不能只给到医院。

廖新波:我以前管医院时,有一位可以说中国最早开展心导管技术的专家,很可惜在某医院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所以他想离开,结果一走,去其他地方就不值钱了。你说可惜不可惜?在中国医生的名就是在医院的牌子之下,很可惜。如果到今天,我相信这个医生一定是红遍中国。

南都:医信、医联或者是其他新的移动互联平台,能不能将这一块补起来呢?

王仕锐:这恰好是医联在做的事情。我们必须要给医生建立临床评价体系,你做了多少台手术、难度系数是多少,你擅长的手术是什么等等,需要一个评价。我觉得这些都是互联网最好的切入点,只有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条件下,同行汇聚起来,你的朋友圈、同行在互联网上可以充分地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个人品牌才最有价值。你是呼吸科的,钟南山院士给你点赞,你爽不爽?而且你所有的粉丝,可能将来就是你的合伙人,自由人的联合可能更加高效,你所有的粉丝其实是你未来的战友,因为在垂直的医生平台里都是医生,他们关注你,他们其实不只是因为你长得好看,他们还觉得你手艺很好,未来愿意跟你合作。通过互联网,可以重新塑造医生真正的临床评价体系,这是我很有信心的。

另外就是飞机、大炮有没有配备好。移动医疗本质上是分享经济。医生有手艺,医院有空的设备和临床,还有病人,我能不能过来。未来通过分享经济以及互联网平台化,我觉得这恰恰是互联网有可能要颠覆一些事情的地方。

梁亮:我觉得他说得太对了,大医院开放设备,就要靠政府了。

廖新波:中央文件现在也在鼓励了,发展县级医院和公立医院改革中也提出让县级医院以上的设备能够整合,向社会开放。刚才我也提出了第三方平台检验,能否颠覆过去的诊断方式,我认为诊断方式一定可以颠覆。我是病理出身的,很多都可以规范化、流水线化,能否变成扫描一样的,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现在还需要医生的层层把关。当然,不是所有病例都可以这样,所以有的可以颠覆,有的可能是不能的。

URL:https://tech.hnr.cn/archives/view-127864-1/

 
新万博全称,